什么是鸭子的三周病,怎么预防与治疗?

三周病”是雏番鸭的一种急性、败血性传染病,主要发生在3周内的雏番鸭,故称“三周病”。该病发病率(40%~50%)和死亡率(50%~80%)均较高,对番鸭饲养业的危害极大。 一、流行及症状 本病病原为鸭细小病毒,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,在自然条件下除番鸭外,其它幼禽与成禽未见发病。病鸭排出的病原污染场地、水源等环境;病毒也可垂直污染种蛋,从而污染孵化场,经人员流动、工具污染等造成大范围的传播。 本病潜伏期为2~16天,发病日龄越小,病程越短。主要症状表现为:病鸭精神沉郁,羽毛蓬乱、直立,两翅下垂,尾端向下弯曲,两脚无力,常蹲伏于地,不愿走动,不合群。喙端、蹼间和脚趾边常有不同程度发绀。呼吸困难,张口喘气。病初饮欲增加,食欲废绝,发病中后期不饮不食。排灰白色或黄绿色稀粪,并粘附于肛门周围。死前多出现神经症状,两脚麻痹,倒地抽搐,头颈后仰,最后衰竭而死,呈角弓反张姿态。 肉眼可见的主要病变是以胰脏坏死和出血为主,胰腺病变有两种情况:一种呈灰白色,在背腹两叶的表面散布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坏死点;另一种为淤血且显著肿大,尤以背叶明显,其表面密布大小不等的出血点。肠道呈卡他性炎症和肠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、出血,亦以十二指肠和直肠后段为甚。肠粘膜常伴有不同程度脱落,肠壁菲薄。在空回肠交界处及回肠前的小肠段常有1~2个膨大的肠节,剖开见有铅笔样的栓子,长2~4厘米,质地较软,表面覆盖有一层灰白色或黄白色干酷样物,内有以肠内容物为主的肠芯。心脏稍肿,部分心肌呈灰白色。胆囊显著膨大,胆汁充盈。脑膜充血或呈苍白色。 二、预防与治疗 1?加强早期育雏的饲养管理,如育雏温度适宜,注意通风换气,防止密度过大等,增强雏鸭的抵抗力。 2?疫苗接种。雏鸭出壳后48小时内,皮下接种雏番鸭细小病毒弱毒疫苗(稀释苗)0.2毫升,或于出壳后4天内皮下或肌肉注射抗雏番鸭细小病毒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抗体,每羽1毫升,于15日龄时重复注射1次。 3?种母鸭免疫。用雏番鸭细小病毒弱毒苗(1∶100稀释)于种母鸭产蛋前25天进行初免,每只肌注1毫升,14天后用1∶10稀释的疫苗进行第二次加强免疫,10天后所产的种蛋孵出的雏鸭就获得被动免疫,母源抗体可维持2~3周。 4?对已感染发病的雏鸭,应及时注射抗雏番鸭细小病毒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,每羽1~1.5毫升,必要时可重复注射1次。

小鸭子具体饲养方法

鸭子的相关喂养知识:
雏鸭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养鸭的经济效益,因此必须抓好雏鸭的管理。
及时开食 雏鸭出壳1天后即开食。开食前需先“开水”(饮温水),饮水中可加入适量的葡萄糖和维生素C。开食的饲料宜用五成熟的大米饭,将其撒在竹席上,让雏鸭自由啄食,每天喂6~8次。4天后改为煮烂的小麦或全价配合饲料,每天喂4-5次。15天后每天喂3次即可。雏鸭开食3天后,需增加动物性蛋白饲料,将小鱼虾、河蚌、螃蟹、蚯蚓等剁碎与食料拌在一起喂给。此外,雏鸭还应补给适量的青绿饲料,可将青菜切碎拌入食料中或直接撒在竹席上,供其自由采食。
加强保温 雏鸭正常生长的适宜温度为:1—3日龄30度,4-7日龄25度,2周龄以上的20度左右。一般的保温方式是,利用雏鸭的自发热量进行取暖。但是,当外界气温较低时,则应用火炉等热源加温,使育雏室的温度保持在20度左右。
锻炼下水 鸭子属水禽。雏鸭下水能促其活动,增加采食量。因此,应在出壳5天后就锻炼其下水。方法是:先下“小水”(将水放人大的水盆或水泥池中),且温度不能太低,深度以能打湿鸭脚为宜,每天2次,每次不超过10分钟;以后水深逐渐增加,时间逐渐延长。雏鸭何时下“大水”(河沟、池塘等大水面),需要根据天气和气温情况而定,晴暖时坚持每天下水,下雨天、气温低时可不下水。下水上岸后,要让雏鸭在无风、温暖的地方将羽毛梳理晾干再赶回鸭舍。
预防疾病 育雏室、运动场要勤换垫料,加强通风,坚持定期清扫和消毒,保持清洁、干爽。食槽、水槽需经常洗刷和消毒,以减少病原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。此外,还要及时对雏鸭接种疫苗,防治疾病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