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苏轼的12个冷知识?

1、苏洵、苏轼、苏辙,苏家两代人,一门三学士。光辉璀璨的“唐宋八大家”,苏家父子就占了仨。

2、苏轼进京考公务员那年,策论的题目是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,当时的阅卷人梅圣俞看了苏轼的文章,觉得牛逼极了,但其中苏轼用了个“皋陶杀人” 的典故,自己却不知道来历,又不好意思露怯,还是给了高分。后来专门问苏轼这话是谁说的,答:“沃兹基硕德。”

3、苏轼官运起伏得离奇,他这一生共在 14 个州县担任过职务,足迹遍布神州大地。

。4苏轼爱吃,天下闻名,他不但爱吃,还会品会做。据说中国菜的历史里,有 66 道菜受了苏东坡的影响,最常见的有:东坡肉,东坡鱼,东坡肘子,东坡豆腐,东坡凉粉,东坡羹,东坡饼。

5、苏轼最宠爱一个侍妾叫朝云,她原本是西湖著名的歌舞伎,比苏轼小 26 岁,他俩有段著名的故事。有一天,苏轼下朝回家之后,饭饱之后,摸着自己圆滚滚的肚子问众人:“你们说,我这肚子里装的什么?”一个婢女答:“都是文章!”苏轼并不满意,另一个婢女答:“都是见识。”苏轼不以为然。轮到朝云,她说:“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。”苏轼捧腹大笑。

“不合时宜,唯有朝云能识我;独弹古调,每逢暮雨更思卿。”这是后来朝云去世后,苏轼为她撰写的对联,他难得遇上一位知己,朝云算是一个。

6、除了美食、美酒和美女,苏轼人生最大的爱好,就是洗澡搓背大保健。古代条件有限,沐浴次数很少,洗澡被当做一件大事来对待。清代的公务员,每月有 3 天的“洗澡假(浣日)”,10 天洗一回澡,这已经算洗得频繁的了。

7、苏轼一生,成也写诗,败也写诗。他是一饿就写诗,一饱就写诗,一言不合就写诗,坐牢是因为写诗,出狱后的第一件事还是写诗。

8、对于自己为啥这么倒霉,苏轼思前想后,得出一个结论:我这辈子受的罪,都是因为别人诽谤,我命苦!我和韩愈一样,星座不好,韩愈说,摩羯座的人命不好,果然没错!(完全把自己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事给忘了)。吾平生遭口语无数,盖生时与韩退之相似。退之诗云:我生之辰,月宿直斗。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,而仆乃以磨蝎为命,平生多得谤誉,殆是同病也!

9、苏轼一生修佛,生平却最爱怼和尚,尤其是和他相爱相杀的佛印法师。苏轼一边吃肉一边诵经。和尚:你这样不行!苏轼:我漱漱口再诵。和尚:漱漱口也不行。东坡食肉诵经,或云:不可诵。坡取水漱口,或云:一盌水如何漱得!坡云:惭愧,阇黎会得!——《诵经帖》

10、1093 年,56 岁高龄的苏轼又被贬了,原因还是口舌那档子事儿,但这次去的地方更惨:岭南(广东)惠州。自古岭南多瘴气,在当时,被贬去岭南的人基本就等于被判了死刑,侍妾朝云在定居惠州的第三年病故了,当时苏轼伤心了很久。何以解忧?唯有吃肉。 在惠州,他开发了烤羊蝎子。也是,羊肉当时是有钱人吃的,苏轼吃不起,只好买人家不要的羊脊骨。取回家后,苏轼把羊脊骨煮透,再用酒浇在骨头上,放盐少许,用火烘烤,等待骨肉微焦后食用。他写信给弟弟描述,自称就像吃了海鲜。

没有什么能够阻挡,苏轼对吃的向往。有一次他得了红眼病,别人告诉他要少吃肉类荤腥,他说:“我倒是想这么做,其实我的脑子已经决定听话了,但我的嘴不听。”余患赤目,或言不可食脍。余欲听之,而口不可,曰:“我与子为口,彼与子为眼,彼何厚,我何薄?以彼患而废我食,不可。” ——《东坡志林·疾病》

11、大概是看无论苏轼贬到哪儿,都能逍遥快活,他的政敌们颇感不悦,于是有了更严酷的的命令。海南儋州,大宋疆域的极限,最险恶偏远的海角天边,几乎都要超出古人对地理认知的极限了。

他在桄榔林中自己动手搭茅屋,自命为“桄榔庵”。在庵中“食芋饮水,著书以为乐”,过着“食无肉、病无药、居无室、出无友、冬无炭、夏无寒泉”的生活。可惜没有肉。

馋得要死。咋整?于是和当地群众一起抓野味吃,所谓野味,就是许多果子狸、蝙蝠、蛤蟆,以及蜜唧……其实就是刚出生的粉红色小老鼠。土人顿顿食薯芋,荐以薰鼠烧蝙蝠。初闻蜜唧尝呕吐,稍近蛤蟆缘习俗。——《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》直到他吃到一种人间至味:生蚝!

苏轼在儋州三年多的时间里,向当地的黎族百姓传播中原文明,可谓不遗余力。

苏轼克服了语言不通的困难,极力劝说当地黎族百姓,以农业为生存的根本,指导大家耕作。他耐心地教化大家讲究卫生,指导当地人勘察水脉,掘土打井,人称“东坡井”。从此人们不再饮用沟渠浊水。

12、其实别看苏轼每天吃吃喝喝不务正业,他为官期间做出不少政绩,并不因为自己被贬就做一个混吃等死的公务员。

在杭州,他判官妓从良灭蝗灾,与太守陈襄修浚西湖六井、沈公井,疏浚茅山、盐桥二河,筑西湖堤;

在密州,他遇旱灾,祈雨,罢给田募人充役,上书谏言京东河北用盐专卖的害处,平息强盗;在登州,上书天子,请求改食官盐为食自产盐;上书要求固定驻军,教习水军,加强海防建设;在颍州,上书治理颍州西湖,修建颍州西湖、东西二桥;

在扬州,取消面子工程芍药万花会,上书或准暂缓催收积欠,使久困之民得以温饱,奏请改革仓法,改不支仓俸金为“重禄法”,奏请降低米价振济灾民及部队;在惠州,向太守建议捐资修建惠州东、西两座铁索桥;

在儋州,他传学于海南学子,在此之前,隋、唐两朝长达 326 年的历史中,海南没有出过一个举人或进士。

从此以后,经宋、元、明、清几代,海南共出举人 767 人,进士 97 人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