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实火与实热,虚火与虚热关系是什么?
实火多为外感六淫(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)所致,此外,情绪波动过大精神过度刺激、脏腑机能活动失调、中暑、受凉、伤风、嗜烟酒以及过食葱、姜、蒜、辣椒等辛辣之品,贪食羊肉、狗肉等肥腻之品。
实火患者表现为高热,头痛,面红目赤、口唇干裂、口苦燥渴、口舌糜烂、咽喉肿痛、牙龈出血、鼻衄出血、耳鸣耳聋、疖疮乍起,身热烦躁、腹胀满痛拒按,大便秘结,小便短赤,尿血便血、甚或吐血、舌红苔黄、可有芒刺、脉实滑数。
虚火
是指真阴亏损,引起的热性病症。伤阴症状明显,临床表现有低热,或午后潮热,手足心灼热,口干、盗汗,唇舌嫩红或绛,脉虚数等。
二、女人阴虚的症状是什么?
阴虚多因血虚,“阴虚生内热”,表现为五心烦热、口干 咽燥,神烦气粗,尿黄便干等;体质虚衰、心悸气短、头晕眼花、精神状态差;月经不调、面色无华、黑色素沉着,黄褐斑、蝴蝶斑滋生;更年期困扰;过早进入更年期;一般多见于女仕、各种机能亢进性疾病如肺结核、长期低烧等。 阴虚的人应该多吃一些滋补肾阴的食物,以滋阴潜阳为法。常选择的食物,如芝麻、糯米、绿豆、藕、马兰头、大白菜、黑木耳、银耳、豆腐、甘蔗、李、桃子、西瓜、黄瓜、百合、山药、乌贼、甲鱼、海参、鲍鱼、螃蟹、牛奶、牡蛎、蛤蜊、海蜇、鸭肉、猪皮等。这些食品性味多甘寒性凉,都有滋补机体阴气的功效。可适当配合补阴药膳有针对性地调养。阴虚火旺的人,应少吃辛辣的东西,火锅最好少吃,鸡肉也不要多吃,蒸、炸、爆、烤的食物也应少吃些,水果中龙眼肉、荔枝能不吃就不吃。阴虚是惟一不用忌食冷饮的,冷饮对阴虚有调整作用,当然,鼓励多吃但也不能过。
阴虚多由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阴液,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使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,机体失去濡润滋养硕土,同时由于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,故表现为多次一派虚热干燥不润虚火躁扰不宁的证候。
三、隔阴伤寒有哪些症状
1.阴盛隔阳
简称隔阳。指体内阴寒过胜,阳气被拒于外,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症候。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阴寒过盛于内,反而外见浮热、口渴、手足躁动不安、脉洪大等假热症状。但病人身虽热,却反而喜盖衣被;口虽渴而饮水不多,喜热饮或漱水而不欲饮,手足躁动,但神态清楚;脉虽洪大,但按之无力。
2.阳盛隔阴
指热极似寒的 一种反常表现。病的本质属热,因邪气深藏于里,阳气被遏,不能外透,表现为四肢厥冷,脉象沉伏或服寒药不纳等假寒症状。但病人心胸烦热,腹部扪之灼热,身大寒而不欲近衣等反映热盛本质的症候。【医宗金鉴.伤寒心法要诀】:“阳气太盛,阴气不得相荣也。不相荣者,不相入也,既不相入,则格阴于外故曰阳盛格阴也”。
四、缺“阴”和“阳”都有什么现象,怎么样才能做到阴阳调和?
一 阴阳偏衰
指人体阴或阳亏虚不足所引起的病理变化,实际上包括了精气血津液的不足和功能的减退。同时亦包括了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。其病机表现特点是“阳虚则阴盛”,“阳虚则寒”;“阴虚则阳亢”,“阴虚则热”。可见虚寒、虚热病证。
1.阳偏衰
概念:即阳虚,指机体阳气虚损,机能减退或衰弱,代谢减缓,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。
特点:阳虚病机特点,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,阳不制阴,阴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。
形成:多由先天禀赋不足,或后天饮食失养,或劳倦内伤,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。
表现: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,尤以肾阳虚衰(命火不足)最为重要。阳虚则寒,可见畏寒喜暖,形寒肢冷,面色胱白,舌淡脉迟等寒象;亦可见踡卧神疲,小便清长,下利清谷,脉微细等虚象。同时,由于阳虚气化无力,阳不化阴,津液代谢障碍或减退,可形成水液贮留等水肿病证。
2.阴偏衰
概念:即阴虚,指机体阴气不足,精、血、津液等阴液亏少,以及由于阴虚不能制阳,导致阳气相对亢盛,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。
特点:阴虚病机特点,多表现为阴气不足,制约阳热及滋养、宁静功能减退,阳相对亢盛的虚热病证。
形成:多由阳邪伤阴;或五志过极,化火伤阴;或久病耗伤阴液等所致。
表现:主要表现为凉润、抑制与宁静功能减退,从而出现虚热、失润及虚性亢奋见症。一般以肺、肝、肾阴气阴液不足为主,尤以肾阴虚亏为重要,故临床以肺肾阴虚或肝肾阴虚为多见。由于阴虚不能制约阳气,从而可形成阴虚内热、阴虚火旺、阴虚阳亢等病变。阴虚内热,可见消瘦,盗汗,低烧,五心烦热,口于,舌红,脉细数等症;阴虚火旺,可见骨蒸潮热,盗汗,五心烦热,颧红升火,咳血,或消瘦等症;阴虚阳亢,可见眩晕耳鸣,或遗精,或性欲亢进,腰膝酸软,失眠多梦等症。
(三)阴阳互损
肾藏精气,内寓真阴真阳,为全身阴阳之根本。因此,无论阴虚或阳虚,多在损及肾脏阴阳或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,才易于发生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病理变化。
1.阴损及阳
概念:指由于阴气阴液亏耗,累及阳气生化不足,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,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,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。
表现:如肝阳上亢病证,病机为肝肾阴虚,水不涵木,阴虚阳亢。若病情发展,进一步耗伤肾脏精气,损及肾阳,继而出现畏寒肢冷,夜尿清长,面色白,脉沉细无力等阳虚之症,即说明已发展成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病证。
2.阳损及阴
概念:指由于阳气虚损,无阳则阴无以生,累及阴液生化不足,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,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。
表现:如肾阳虚亏,水泛为肿病证,病机主要是阳气不足,气化失司,津液代谢障碍,水液贮留,溢于肌肤所致。若病变发展,肾阳进一步虚损,耗伤肾中精气,则阴无阳以生,致使肾阴亦日益亏耗,继而出现消瘦,烦躁升火,甚则瘛疭等肾阴亏虚见症,即说明已发展成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病证。
二 补其偏衰
即补其不足。主要适用于阴阳偏衰,即阴或阳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。如阴虚不能制阳,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,则应滋阴以制阳。但最终导致的是肾阴亏虚,故应“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”。如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,则应补阳以制阴。但最终导致的是肾阳虚损,则应“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”。
此外,由于阴阳偏衰可以互损,而阴阳又是互根互用的,故在治疗阴阳偏衰病证时,还应注意“阳中求阴”或“阴中求阳”,即在补阴时应适当配用补阳药;补阳时应适当配用补阴药。即所谓“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”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