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儿颅内出血不严重的有什么症状

一、新生儿颅内出血不严重的有什么症状

    新生儿颅内出血多数是因为出生时难产、窒息或产伤所引起。早产儿由于凝血功能差,而且血管比较脆弱,所以更为多见。在颅内出血的早期,新生儿常常出现躁动,全身肌肉紧张,两眼向上翻,以及四肢抽搐等兴奋症状。最为特殊的是突然发生一阵阵短促而尖锐的哭叫声,称为脑性尖叫。有的患儿两眼呆呆地看着远处,面部出现恐怖的表情(脑性面容)。病情处于此阶段,如未及时治疗,2~3天后便转入抑制状态。表现为不吃、嗜睡、全身肌肉松弛、呼吸浅表、心跳微弱,逐渐转入昏迷。颅内出血的患儿,囟门常常隆起,眼白处往往会有小出血点。

二、婴儿脑出血

如果是医院护理不当造成的,可以通过法院,委托进行医疗事故鉴定,根据鉴定结果追究医院的赔偿责任

脑出血是临床上一种严重的疾病。一般来说,此病多见于中老年人,多由于高血压、脑动脉硬化等原因而引起。然而,有些婴儿特别是新生儿也可以发生脑出血,主要原因是因为维生素k缺乏而引起。

婴儿脑出血多发生在3个月以内,尤以1个月-2个月为发病高峰期,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缺乏维生素k造成的。当婴儿缺乏维生素k时,往往出现鱼身多个部位出血,尤其是颅内出血最为多见。患儿常突然发病,表现为类声哭叫,前囟门隆起,双眼凝视或上翻,频繁呕吐,烦躁不安,肢体抽搐、昏迷等,如不及时抢救,患儿可失去生命,侥幸生存下来的,也会或多或少地留有一些后遗症,如瘫痪、智力低下、痴呆等,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。

婴儿缺乏维生素k的原因目前认为有以下几种:1、胎儿娩出后,其肠道内还未建立正常的菌群,而这些细菌可分解肠道内容物产生维生素k;2、母亲怀孕时不恰当地使用了一些抗生素,而有些抗生素能够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,结果使维生素k合成减少,婴儿从母体不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k;3、婴儿患有消化道疾病,如腹泻、吸收不良等,导致维生素k不能及时吸收利用而致体内维生素k不足;4、母乳中含有的维生素k较少,而婴儿又没有及时地添加辅食,则易使婴儿缺乏维生素k。而维生素k是人体凝血因子合成所必需的,当人体缺乏维生素k时,肝脏无法合成产生足够的凝血因子,导致血液凝固性降低,凝血机制发生障碍容易引起出血。

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,首先应从母亲做起,用药物时,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,切不可自行主张购买药物服用。其次,要调整孕期和哺乳期的饮食结构,多吃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,如菠菜、黄豆、西红柿、胡萝卜、动物肝脏、鸡蛋、鱼类等。第三,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,在出生后根据需要肌注维生素k,以补充体内维生素k的不足,此法尤适用于早产儿、低体重儿和难产儿。最后,作为母亲,在哺乳期最好每周服二次维生素k,以提高母乳内维生素k的含理。婴儿很容易发生腹泻,当其腹泻时,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诊,合理用药,切不可自行其是,擅自用药,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。

山阳县一个刚出生仅53天的小男孩,不明原因突然出现昼夜哭闹并伴有低烧发热,家长赶紧把孩子送到我市几家大医院会诊,后确诊为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“脑室出血、梗阻性脑积水”。医生提醒正处于孕期和哺乳期的年轻母亲,应注意加强自身和婴儿维生素K的补充。

据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脑卒中治疗中心金林主任介绍,该患儿是6月18日入住该院的,症状主要表现为频繁恶心、呕吐、哭闹加重,CT检查确诊为“第三四脑室出血,梗阻性脑积水”。经对症治疗,该院在6月19日对患儿实施了急诊手术,术后患儿恢复情况良好,无明显后遗症。

金林主任表示,维生素K缺乏症为婴儿期较常见疾病,主要表现为广泛出血倾向,常合并急性颅内出血,若贻误治疗,常导致死亡或神经系统后遗症。该病发生和单纯母乳喂养,添加辅食不足,营养不良,慢性腹泻亦有一定关系。患儿表现为突然发病,常常有尖声哭叫,前囟门隆起,双眼凝视或上翻,频繁呕吐,肢体抽搐、昏迷等。

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,首先应从母亲做起,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,切不可自行购买药物服用。其次,要调整孕期和哺乳期的饮食结构,多吃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,如菠菜、黄豆、西红柿、胡萝卜、动物肝脏、鸡蛋、鱼类等。第三,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,在出生后根据需要肌注维生素K,以补充体内维生素K的不足。作为母亲,在哺乳期最好每周服二次维生素K,以提高母乳内维生素K的含量。婴儿发生腹泻时,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诊,合理用药,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。

三、新生儿颅内出血有哪些后遗症?

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个极其严重的疾病,其预后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和出血的部位。如果出血量多或脑实质、脑室部位出血,会给患儿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,甚至死亡,因此务必引起家长们的重视。

这是因为大脑细胞缺氧后,可使颅内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,造成血液从血管中溢出;而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受到的机械性损伤,如头与骨盆大小不相称、产钳助产、反复吸引助产或臀部牵引助产和急产等,都可能造成颅内血管破裂而出血。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为:出血量少时可以无症状,病儿很快康复、预后良好;如出血量多且位于大脑的要害部位,病儿可出现烦躁不安、尖叫、嗜睡、四肢强直或痉挛、呼吸不规则、不会吃奶和全身瘫痪,甚至死亡;部分患儿即使侥幸存活下来,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。据有关资料的统计,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儿中约有30%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。

后遗症主要有以下几种:

1、智力低下

由于颅内出血可以影响大脑细胞的正常发育,因此可影响病儿的智力。据有关资料报道,给康复后的颅内出血病儿做智商测定,相当一部分病儿的智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,轻者表现为运动行为发育较同年龄的孩子要差,语言功能障碍和学习成绩差,经过适当的治疗和教育后生活可自理,学习上可达到初小水平;严重的病儿则智力严重受损,多数不能生活自理,终身需人照顾。

2、癫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小儿癫的一个重要病因,这是因为颅内出血的病儿即使经抢救侥幸存活下来,但由于颅内大量的出血没有得到及时清除,时间一久,血块发生机化,机化的血块存在于大脑内形成一个异常的放电病灶,从而导致病儿发生癫并且反复发作。

3、脑性瘫痪

由于严重的颅内出血,会不同程度地损伤大脑细胞,最终可影响脑细胞的发育而使病儿发生脑性瘫痪,由此而引起的脑性瘫痪常表现为痉挛性脑瘫,随着年龄的增长,常因抬头和坐位困难而被家长发现。这种病儿在啼哭或站立时,下肢可发生痉挛性伸直和内收,膝、踝反射亢进;少数病儿始终不能行走;多数病儿在数年后逐步学会行走,其行走以双侧足尖着地伴有内收痉挛,呈剪刀型步态。这种脑性瘫痪的病儿可伴有智力低下,其低下的程度与瘫痪程度的轻重大致相平行。

新生儿颅内出血还可引起脑回过小或小头畸形等后遗症。

由此可见,新生儿颅内出血不仅会引起后遗症,而且是极其严重的,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。首先,做好孕期定期产前检查,发现胎位不正或头盆不称要重点监护。分娩时要预防胎儿缺氧,不滥用催产素或中枢神经抑制的药物,如吗啡等。对早产儿、手术产及产时曾有窒息的新生儿,出生后要予以特殊护理并肌内注射维生素K,以预防颅内出血的发生。

发表评论